公司电话:0731-86243116
碘在人体的含量仅有20~50毫克(平均30毫克),为身体质量的二百万分之一,是14 种必需微量元素之一。尽管含量极低,却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。而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,维持所有器官的正常功能,促进人体,尤其是大脑的生长发育。
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,碘缺乏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,严重的造成克汀病、聋哑、智力损伤等。成年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,容易疲劳、精神不集中、工作效率下降。
为什么会出现碘缺乏?
由于人体需要的碘主要来源于食物。由于食物链的作用,土壤和水(不包括海水)中缺碘导致植物(粮食或疏菜)、动物缺碘。人吃了含碘低的食物,造成碘摄入不足。在距今8000 ~ 18000年第四纪冰川期,由于冰河溶解,冰水冲刷,将富碘的成熟土壤大量冲走。而由岩石形成的新土壤,其碘含量仅为原成熟土壤的四分之一。这样就造成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环境存在碘缺乏。这就是世界上自然环境碘缺乏的主要原因。另外洪水泛滥、过度开荒破坏植被、土壤沙漠化,也会加重局部碘缺乏。
在缺碘地区,有相当数量的既没有发生甲状腺肿,又没有明显智力落后的所谓“正常人”,这些“正常人”实际上也是碘缺乏的受害者,只是由于他们体内缺碘程度相对较轻,或者他们对缺碘的敏感性较差,而没有发生明显的甲状腺肿大和智力损伤。这种情况尤其多见于目前那些已施行补碘但补碘不够充足的地区。如果对他们进行仔细地实验室检查,会发现他们存在激素性(亚临床性)甲状腺功能低下。这些人群的平均智商水平低于不缺碘人群,处于正常范围的偏低位置。
轻度缺碘实际上是一种隐匿性碘饥饿,随时会发生明显的甲状腺肿和亚克汀或克汀病的流行,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。消除碘缺乏危害不仅要纠正那些明显的碘饥饿,还要纠正那些隐匿性的碘饥饿,才能彻底消除碘缺乏对人类的危害,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。正如我国碘缺乏病防治研究的开拓者朱宪彝教授指出的那样:“环境缺碘所涉及的人口比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要多得多。在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地区,甲状腺肿患者是病人,没有甲状腺肿的居民也同样是碘缺乏的患者,这是我们强调要长期推行食盐加碘的重要理论根据。
碘缺乏消失后要停止补碘吗?
由于人体不能自身合成碘元素,只能从外环境摄取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外环境(水、土壤等)几乎都缺碘,外环境缺碘的现状很难改变,如果不额外补充碘元素,体内储存的碘仅够维持2-3个月,因此补碘应遵循长期、微量、日常化原则。
2010年卫生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,沿海地区膳食中的碘84.2%来自于加碘食盐,13.1%来自于各类食物,2.7%来自于饮用水。如不实行食盐加碘的强化措施,仅仅靠饮用水和普通食物摄入的碘是难以满足人体的碘营养需要。食盐是人体的每日所需,符合上述的原则。如果不食用碘盐,人们会因摄入碘不足而受到碘缺乏危害。科学补碘工作仍须长期坚持下去,才能实现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。